976年十月二十日凌晨,时年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在万岁殿逝世。当文武百官们从悲痛与震惊中清醒过来,发现登上皇位的并非宋太祖已经成年的儿子股票配资期货,而是他的兄弟,晋王赵光义。
作为终结五代乱世的开国君主,赵匡胤兼具武功与智慧,他为什么会在两个儿子都已成年之时,将皇位拱手让给兄弟呢?
透过千年历史的迷雾,两个关键词勾绘出探寻这一重大权力更替的基本脉络,那就是金匮之盟与烛影斧声。
一、金匮之盟:杜太后的遗嘱
记载于《宋史·列传一》的金匮之盟主角是杜太后、宋太祖和赵普。根据这一记载,杜太后“治家严毅有礼法”,无论是对治国还是治家都有独特看法,并经常以此训导儿子。
杜太后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赵匡胤即位之初,众人欢喜庆贺之时,唯有杜太后满脸担忧,看上去郁郁不乐。别人问她原因,她正色说道:“我听说当君主并不容易,他掌管着天下万民的命运,如果治理遵从大道,这个位置才堪称尊贵。如果治理失道,君主恐怕连做普通人的机会都没有了,所以我才忧心不已!”
展开剩余84%赵匡胤听了母亲的话后,连忙跪在地上说道:“我一定谨记您的教诲!”
从这件事来看,杜太后确实是一位极具忧患意识、颇有远见卓识的杰出女性,赵匡胤对她保有足够的尊重与孝敬。
这样的母子二人,能够缔结金匮之盟就可以理解。
金匮之盟缔结于杜太后病危之际。961年,杜太后病重,宋太祖赵匡胤经常侍奉左右。
有一天,杜太后召来赵普,当着他的面问了赵匡胤一个问题:“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得到天下吗?”
赵匡胤的回答非常谦逊:“因为祖宗和父母积德有余!”
赵匡胤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虽然自己被抬到很高的位置,但是杜太后并不认可,她说道:“你之所以得到天下,是因为周世宗把天下交到了年幼的孩子手里!假如他让年长君主掌管天下,天下又怎么可以为你所有呢!你要吸取他们的教训,百岁后应该传位给你兄弟!让天下拥有年长的君主,这才是社稷之福啊!”
赵匡胤只有顿首答应。
誓约由此缔结,杜太后还特意嘱咐赵普将其记录下来,然后藏于金匮之中,交给专人秘密保管,史称“金匮之盟。”
二、兄弟与儿子
立下金匮之盟的时候,赵匡胤34岁,次子赵德昭10岁,四子赵德芳2岁,长子和三子早夭。如果赵匡胤于几年之内去世,杜太后的预判显然就很有先见之明,此举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赵宋王朝的稳定。可是,这位极富智慧的老人却没有把时间考虑在内:赵匡胤在位长达16年,到他去世的时候,赵德昭26岁,赵德芳18岁,如果赵匡胤用十几年时间着意培养儿子为储君的话,由儿子继位未必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赵德昭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可惜历史一向没有如果。不知道是因为赵匡胤过于看重金匮之盟,还是赵光义的表现太好,或者是赵匡胤日理万机,根本没时间考虑培养儿子成为继承人的问题。历史记录的事实就是:赵匡胤在位16年时间,他一直没有册立太子,反倒对兄弟赵光义表现出更多的器重。
赵光义比赵匡胤小12岁,赵匡胤即位的时候他不过22岁。不知道是因为年纪较小,还是赵光义就没有特别突出的性格特征或者光辉事迹,关于赵光义,他在历史上的记载更像是赵匡胤的影子:15岁时,因为哥哥在后周朝崭露头角,赵光义被任命为右班殿直,从此步入仕途,成为后周的下级军校。
赵光义的人生开挂起步于赵匡胤即位,他被拜为殿前都虞侯,之后就飞速升迁,逐渐掌握了一定兵权。杜太后去世以后,赵光义被任命为开封府尹、同平章事,973年受封为晋王,位在宰相之上。
五代的政治传统中,“亲王+京尹”的职位组合简直就是储君的隐形加冕,更何况赵匡胤一直没有册立太子,赵光义在朝廷的位置有多么重要显而易见。无论是赵光义还是朝臣几乎都心领神会,认为赵匡胤已经默许兄终弟及的传承路径。
赵光义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赵匡胤也从不吝惜表现出对赵光义的喜爱。有一次赵光义病重,赵匡胤前去探望,竟然亲自为赵光义艾灸。看到赵光义皱眉喊痛,赵匡胤居然用艾灸自己,以此试探艾条的温度。这时的赵匡胤,哪里像位居九五之尊的帝王,倒更像是体恤手足的兄长。
不仅如此,根据《宋史·本纪》记载,赵匡胤还经常对身边人说:“光义龙行虎步,他出生时还有异象,将来他一定是位太平天子,福德是我不能相比的!”俨然已经把赵光义作为皇位的继承人看待。
赵匡胤如此厚待赵光义,“烛影斧声”的事件可能会发生吗?
三、烛影斧声:开宝九年的谜团
据《续湘山野录》记载,976年十月十九日夜,正在病中的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,二人没有留人在屋内服侍。烛影摇曳中,宫外的宦官宫女只见晋王时而离席作推辞状,突然又听到斧子戳地之声,宋太祖高喊“好做!好做!”
次日凌晨,宫人们发现太祖已然去世,随之即位的就是晋王赵光义,他因此背上了“弑兄”的罪名。
相关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暗夜中,烛影斧声并不真切,赵匡胤的“好做,好做”也难辨真意,赵光义的罪名与即位就都显得扑朔迷离,真假难辨。不过,《续湘山野录》毕竟不是正史,而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野史类笔记,内容的真实度就更像基于民间揣测与个人好恶的“再创造”:赵光义在哥哥去世、有两位成年侄子健在的情况下即位,难免让人质疑“不仁”,招来民间的恶意揣测势在难免。
四、权力的传承:稳妥安全是第一目的
撇开道德评判以及家族感情等诸多因素,赵匡胤传位给弟弟,除了遵从母亲遗命之外,显然也是王朝在乱世中生存的必然选择。刚刚过去的五代时期,不少君主死于非命,政权更迭中,兄终弟及是常见选项,即使是年长养子也有继承皇位的机会。赵匡胤成长于那个时代,让王朝稳定是首要目的,而不会只狭隘地考虑将皇权局限于自己的子孙之中。
对于赵光义来说,作为赵宋王朝皇室的重要成员,从陈桥兵变到其后的一连串征讨,他始终是赵匡胤最亲近和倚重的得力助手,无论从能力到心智,由他即位显然比少经世事的皇子来得更为稳妥。更重要的是,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十余年时间,又有亲王的身份,无论资历还是权力都刺激他更大的野心。在这野心的支配下,他编织起覆盖京畿的权力网络,这网络甚至强大到宋太祖晚年难以与之抗衡。
赵匡胤等人的影视形象,图源网络
宋太祖或许曾经真心想将皇位传给弟弟,到他在位后期,当他看到赵光义随着权力与地位提升逐渐膨胀后,或许会改变初衷,不过此时,赵光义已经足够强大,形势不再是赵匡胤可以随意扭转的。至此,无论赵匡胤意愿如何,赵光义对于皇位都是势在必得。“烛影斧声”或许只是民间揣测,却自有其合理性而存在。
让人深思的是,按照金匮之盟,赵光义应该在百年后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兄弟赵廷美,然后再由赵廷美传给侄子赵德昭、赵德芳。不过离奇的是,这三位合法继承人在赵光义即位后相继离世,彻底退出了皇权的竞技场。从此,皇权成为在赵光义子孙中传承的专利,直到一百多年后,宋高宗赵构将皇位传回宋太祖七世孙赵昚手中,皇位终归太祖血脉。
历史像是轮回股票配资期货,又像是冥冥中对仁厚道义的补偿。
发布于: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十大配资公司_十大配资网站_十大配资开户观点